在赛车运动的赛道上,观众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后车如离弦之箭般紧贴前车,在某个弯道后突然加速超越,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推向前方。这种"弹弓效应"的背后,隐藏着一个名为尾流加速的空气动力学原理。从F1赛车的战术博弈到实验室中的粒子加速器,尾流效应正以截然不同的形式改变着人类对速度的认知。
▲F1赛场中的超车片段
当赛车以超过300公里/小时的速度撕裂空气时,车头正压区与车尾负压区形成的压差会产生巨大的空气阻力。前车尾部因气流分离形成的真空区域,成为后车突破速度极限的关键。例如在F1比赛中,后车进入前车尾流区域后,空气阻力可降低30%-40%。以2024年西班牙大奖赛为例,红牛车队佩雷兹通过精准的尾流利用,在直道末端将与维斯塔潘的差距从1.2秒缩短至0.3秒。这种效应在纳斯卡赛车中更为显著,由于纳斯卡赛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简化,后车可更深入地利用前车尾流,实现"贴身超车"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赛场上,高手往往不会在一开始就超车,而是会贴着第一名形成追随效果。直到最后的冲线阶段,利用前车尾流,实现轻松超越。这种利用尾流的诡计不仅仅出现在赛车领域,也出现在自行车比赛和长距离赛跑当中。
例如在精英自行车比赛中,在时速50公里的巡航中,骑手需对抗的阻力中,空气阻力占比高达90%。车群中领骑者弓身如弓,将身体压成与车把平行的锐角。领骑者如同逆流而上的剑鱼,独自承受着相当于后方车手1.5倍的风压。他们的每一次踏频都在消耗双倍能量——就像在水中跑步,而身后队友正踩着他们搅动的漩涡前行。当领骑者撕开气流的瞬间,后方20厘米至1米处会形成诡异的"静风区"。这里空气流速降低30%,后方车手如同躲进无形的玻璃罩。当领骑者体力消耗尽后,就会自动让出第一位,由团队中的其它车手接棒,直到接近终点,团队种真正具有夺冠实力的车手才会加速超越,将第一名的优势保持到终点线。这种团队策略就是利用了尾流加速的空气动力学原理,可以说是“论队友的100种用法”。
▲自行车比赛中的尾流加速
当然尾流并非总是助力。前车扰乱的气流会降低后车下压力,导致转向不足或过度。2025年蒙特卡洛站练习赛中,梅赛德斯车手拉塞尔因紧跟前车进入弯道,尾翼失速撞上护墙,生动展示了尾流效应的潜在风险。车手需在直道尾流加速与弯道气流稳定性间寻找平衡点。
▲电影《F1:狂飙飞车》片段
同样,在航空领域,尾流也是一种安全威胁。飞机在起飞、降落和飞行过程中,会在后方形成强烈的尾迹涡流。这股尾流有时候会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,后面若有飞机过早跟进,轻则颠簸,重则造成飞行姿态失控。例如2017年加拿大航空759次事件中,空客A320在旧金山机场因尾流颠簸触发自动驾驶断开,险些撞上4架等待起飞的客机。因此,民航飞机的起降间隔有严格控制,大型机场甚至配备尾流监测雷达,用以实时判断空气中这些“无形陷阱”。
▲飞机尾迹涡流示意图(图片来源:https://skybrary.aero/articles/wake-vortex-turbulence)
本文转载自《墨子沙龙》微信公众号
《物理》50年精选文章
Copyright © 2022-2025 24直播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 豫ICP备17034020号-1